千年水乡的乌篷船桨声,与人工智能的代码韵律在乌镇交织共鸣。2025年11月7日,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期而至,这场汇聚130多个国家和地区1600余名嘉宾的全球数字盛会,以“共筑开放合作、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——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”为主题,在技术展示、思想碰撞与全球治理探索中,勾勒出智能时代的发展图景。
本届峰会最鲜明的印记,是AI与机器人从“配角”晋升为“主角”。“互联网之光”博览会上,670家企业带来的千余项AI成果令人目不暇接:“墨子”具身机器人用灵巧机械臂完成衣物折叠,工程机器人精准执行工业搬运与实验室药剂注射,外骨骼设备实现人机协同的复杂操作 。医疗领域,智能健康“魔镜”30秒即可完成30余项健康指标检测,AI中医诊疗、眼部检测等场景让技术普惠触手可及;文化旅游赛道,支持九国语言的智能导览机器人依托大模型提供个性化服务,AI眼镜数字伴游实现导航、支付、景点介绍全链路智慧体验 。17项“领先科技奖”的揭晓更彰显硬核实力,清华大学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、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关键技术等成果,与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(全球下载量超6亿次)共同印证了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 。
企业家的前沿洞见成为峰会热议焦点。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强势回归,抛出“无人时代每周工作一小时”的大胆愿景,更宣布2026年4月将建成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——圆筒建筑内,无人机起降、机械臂装载、无人车配送全流程自动化,配合智能门锁授权,可实现快递“上门入户”无缝衔接 。这一构想并非空谈:京东物流全链条自动化覆盖率已超95%,AI智能体让效率提升98.8%,用技术迭代印证了“生产力飞跃将缩短劳动时间”的逻辑 。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则聚焦技术演进,提出从通用人工智能向“超级人工智能”跨越的愿景,宣布加大超级AI云投入,推动全栈AI能力开源开放 。从物流无人化到AI普惠,企业家们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:技术进步如何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。
峰会的深度价值,更体现在对技术发展边界与全球治理的思考。刘强东关于“向技术垄断企业征90%重税”的提议,与他的短工时愿景形成呼应,直指AI红利分配不均的核心矛盾。这一议题引发广泛共鸣:一边是《自然-人类行为》研究证实“4天工作制”可实现“100%薪水、80%工时、100%产出”,另一边是埃默里大学研究显示AI暴露度越高的职业,员工工时反而平均增加3.75小时的悖论 。如何让技术进步转化为人类解放而非“越高效越忙碌”,成为峰会热议的时代叩问。对此,峰会发布的《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》与《为人类共同福祉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》报告,分别提出负责任AI标准建议与全球治理框架,为技术发展“系上安全带” 。
在多元融合中,峰会更拓展了数字技术的价值边界。首次举办的数智健康论坛,聚焦医学AI与脑科学融合探索普惠路径;新成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,汇集12国40项案例,通过数字修复、虚拟展示等方式推动文明互鉴 。“六小龙乌镇对话”汇聚前沿科技企业负责人,5个人工智能主题分论坛全景呈现技术突破,从产业赋能到文化传承,数字技术正以更包容的姿态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 。
当乌镇的灯火映照著全球嘉宾的身影,这场数智之约早已超越技术展示的范畴。从无人配送站的具体规划到全球AI治理的宏观构想,从短工时的美好愿景到红利共享的现实探索,2025乌镇峰会传递的核心共识已然清晰:智能时代的进步,既要追求技术突破的高度,更要坚守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普惠包容的温度。正如千年水乡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有初心,数字文明的未来,终将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标尺,在创新与治理的平衡中稳步前行。
Prev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