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中外网

苏稽古渡烟火:一碗跷脚牛肉的百年传承

青衣江畔的苏稽古镇,青石板路映着峨眉河的波光,老巷深处最勾人的,莫过于跷脚牛肉汤锅升腾的袅袅香气。这座“跷脚牛肉发源地”,让一道市井小吃跨越百年时光,从河滩边的简易灶台,熬成了镌刻着非遗印记的乐山味道,藏着古镇最绵长的烟火情怀。
跷脚牛肉的名字,自带一段鲜活的市井记忆。相传清末民初,苏稽作为水陆商埠,峨眉河西岸的河滩上,村民将卖剩的牛杂捡回,用黄泥巴灶架起大铁锅,以牛骨、生姜和简单香料熬汤汆烫 。彼时摊位简陋无凳,挑夫、船工们便一脚立地、一脚跷在桌下横撑上进食,“跷脚牛肉”的名号就此口口相传,成为刻在古镇肌理里的美食符号。后来虽有了乡医入药、济世救人的传说,但最动人的依旧是这份源于生活本真的质朴滋味。
在苏稽,一碗地道的跷脚牛肉,藏着“慢熬”与“鲜切”的双重匠心。清晨天未亮,镇上的老字号便燃起灶火,劈开的牛骨冷水下锅,加入桂皮、砂仁、胡椒等二十余种香料与中药材,慢炖数小时直至汤色清亮却醇厚回甘,既去腥提鲜,又暗含“药食同源”的智慧 。牛杂与牛肉皆是当日现宰现切,牛肚脆嫩、牛舌厚实、牛心绵软、脊髓滑腻,每一份食材都带着新鲜的肌理感,等候着汤锅的唤醒。
吃跷脚牛肉的仪式感,从“烫”开始。店家手持竹筲箕,将客人点选的牛杂、牛肉放入,浸入滚烫的高汤中快速汆烫几十秒,待肉质刚熟便捞出,最大限度锁住鲜嫩。盛碗时先舀一勺热汤浇淋两次去腥味,再盛满浓汤,汤色碧清却香味绵长,打破了川菜“无辣不欢”的刻板印象。灵魂蘸料是点睛之笔,干辣椒面、花椒面、蒜末与葱花拌匀,香辣醇厚,与清鲜的汤底形成绝妙平衡,一口下去,肉的嫩、汤的鲜、料的香在舌尖层层绽放。
苏稽的跷脚牛肉店,藏着古镇的慢时光。桂花路上的“古市香”,在百年老宅里延续非遗风味,曾登上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古色古香的院落里,汤锅咕嘟作响,搭配甜皮鸭、钵钵鸡便是一桌乐山盛宴 ;“周记老店”的清晨总排着长队,老食客只为一碗“头汤”,搭配玉米馍馍蘸汤,是古镇人最踏实的早餐 ;还有巷弄里的家庭小店,老板娘手起刀落间,是代代相传的手艺,血旺嫩到筷子夹不起,配上一碗白米饭,便能让人连干三碗。如今虽有了跷脚米线、套餐组合等新吃法,但老灶台、鲜食材与慢熬汤的初心从未改变。
漫步苏稽古镇,峨眉河的流水声与汤锅的沸腾声交织,青石板路上满是食物的香气。这碗跷脚牛肉,早已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,它是2007年便跻身市级非遗的文化符号,是古镇人生活的日常,更是旅人寻觅的烟火真味。在这里,一碗热汤暖身,一块嫩肉解馋,跷起的不仅是腿脚,更是对生活的闲适与热爱。离开时回望,汤锅热气中,苏稽古镇的滋味与记忆,早已随着那口鲜香,深深印刻在心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