岷江如一条不羁的黄龙,劈开龙门山的阻隔,奔涌着穿过川西平原。在都江堰市的群山与平野交界处,李冰父子垒起的鱼嘴,如智慧的分水符,将江水温柔拆解——内江入平原滋养桑田,外江泄洪涛守护安宁。这处没有长城般磅礴气势,却以“道法自然”的哲思横亘两千余年的水利奇迹,是华夏大地最温润的文明印记。
站在堰功道上,触摸秦代石桩的斑驳纹路,仿佛能听见先民开凿玉垒山的叮当声响。宝瓶口如大地的瞳孔,精准调控着内江水量,“水旱从人”的承诺在此具象成潺潺流水;飞沙堰似灵动的裙摆,利用离心力滤去泥沙,让清水奔涌向前。没有拦江大坝的强硬阻挡,唯有因势利导的顺势而为,李冰用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的六字箴言,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早答卷。
春到都江堰,万亩灌区菜花金黄,江水载着融雪的清冽,灌溉出“天府之国”的富庶;夏来堰畔,涛声阵阵却不见水患,飞沙堰前浪花翻涌,将洪水轻轻送向外江;秋日里,两岸银杏染金,江水倒映着蓝天白云,诉说着“川西粮仓”的丰年故事;即便是寒冬,江水依旧不冻,滋养着两岸的生灵与田地。两千多年来,都江堰没有老去,它如一位智慧的长者,见证着蜀地从蛮夷之地到人间仙境的蜕变,见证着朝代更迭、岁月流转,却始终坚守着“滋养”的初心。
如今,当现代水利工程不断崛起,都江堰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它不仅是灌溉、防洪、发电的综合水利枢纽,更成为一座精神丰碑。它告诉世人,真正的伟大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理解自然、顺应自然;真正的永恒,不是钢筋水泥的坚固,而是智慧与民生的相融。
漫步在南桥之上,看江水滔滔东去,带着都江堰的温润与灵动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巴蜀儿女。这泓碧水,不仅灌溉了万亩良田,更浇灌出华夏文明中尊重自然、务实创新的精神之花,在岁月长河中,永远奔腾不息。
Prev Post
Next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