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中外网

峨眉山报国寺:佛国山门处,千载禅心藏

在峨眉山的万千胜景中,报国寺如一位睿智的长者,静立在山脚,既是佛教圣地的“山门”,也是无数游人开启峨眉禅意之旅的起点。它不似金顶的云海那般震撼,却以古朴深沉的气韵,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出厚重的文化与信仰,将峨眉山的佛教底蕴与人文精神,悄然藏于一砖一瓦、一像一偈之中。

殿宇错落,藏尽千年佛韵
报国寺的建筑格局严谨规整,沿中轴线依次排布着山门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七佛殿、普贤殿,两侧配殿对称而立,尽显明清古建筑的庄重典雅。寺内几株桢楠树苍劲挺拔,枝干遒劲如铁,浓密的枝叶为殿宇撑起连片绿荫,淡淡的楠香与香火气息交织,为这份庄严添了几分自然清润。
山门之上,“报国寺”三个鎏金大字笔力苍劲,相传为明代“蜀中三才子”之一的陈子壮所书,短短三字,既点出寺院“报国”的宏愿,又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踏入山门,迎面便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,袒胸露腹的模样,似在以豁达之态迎接八方来客,传递着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开口便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”的处世智慧。
大雄宝殿内,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,两侧弟子、菩萨神态各异,或庄严,或慈悲,每一尊造像都经能工巧匠精心雕琢,在香烟缭绕中仿佛有了灵性,默默诉说着佛教的教义与历史。七佛殿里的七尊佛造像,代表着佛教传承的脉络;普贤殿中,骑着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,更是峨眉山“愿王”的象征,其造像细节精湛,白象的神韵、菩萨的仪态,皆为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。

文脉悠悠,沉淀人文风华
报国寺的文化价值,远不止于宗教建筑本身。它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“百科全书”,寺内藏有诸多珍贵文物:明代的瓷佛、清代的铜塔,还有那棵传说为明神宗母亲所植的古茶花,每到花期,满树嫣红,与古刹的青瓦红墙相映成趣,是时光留下的诗意印记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报国寺还是峨眉山佛教协会的所在地,历代高僧在此弘法利生,留下了无数关于修行、关于济世的故事。近代以来,它也见证了峨眉山佛教与世俗社会的交融,成为连接信仰与生活的桥梁。文人墨客到访此处,也常留下诗词墨宝,为寺院增添了几分文墨香气,使得报国寺的“禅意”,既有宗教的虔诚,又有文化的雅致。

禅意当下,启悟世间行人
于今日的游客而言,报国寺并非遥不可及的圣地,而是一处可触摸、可感悟的精神栖所。当你在寺内的庭院中漫步,穿行于桢楠浓荫之下,听着枝叶簌簌与檐角风铃相和,看着僧人们从容地打理佛前供花,或是在大雄宝殿前的香炉里插上一炷香,默默许下心愿,那份喧嚣尘世中难得的宁静,便会悄然浸润心田。
它的“报国”之名,也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解读——以佛教的慈悲心怀,护佑一方水土,滋养众生心灵,何尝不是一种对家国、对社会的“报国”?往来的游人,不论是否信佛,都能在这古刹的氛围里,暂别浮躁,思考生命的意义,感受信仰的力量。
峨眉山的云海会散,金顶的佛光会隐,但报国寺的禅心,却如寺前的溪水与庭中的桢楠,千年相守,从未停歇。它藏在峨眉山的起点,却又似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,等待着有缘人来此一访,于殿宇间读懂佛理,于文脉中触摸历史,于禅意里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“报国”与“修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