踩着绍兴青石板路的湿意,穿过熙攘的人群,鲁迅祖宅的朱漆木门在眼前缓缓展开。白墙黛瓦的老台门静立百年,德寿堂的匾额泛着温润的光泽,思仁堂的木窗雕纹依旧清晰,阳光穿过雕花窗棂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恍惚间,便踏入了课本里那片藏着鲁迅与闰土童年的天地。
院落深处,德寿堂作为祖宅的核心,梁柱巍峨,陈设古朴。八仙桌与太师椅摆放整齐,墙上的楹联字迹遒劲,仿佛还能听见旧时家族议事的低语。绕过厅堂,思仁堂的静谧扑面而来,这里曾是家人起居之所,木质的隔扇门透着岁月的温润,墙角的铜盆、架上的旧物,都藏着寻常生活的烟火气。指尖抚过堂前的石井栏,青灰色的石面被岁月磨得光滑,仿佛还能触到少年鲁迅与闰土嬉闹的温度——或许他们曾在此汲水、追逐,让清脆的笑声回荡在庭院深处。
走出老宅,不远处便是百草园。矮墙圈起的一方天地里,菜畦依旧整齐,桑葚树、皂荚树舒展着枝叶,覆盆子的藤蔓顺着墙角蔓延。风穿过枝叶,沙沙作响,好像看见少年鲁迅拨开丛草,寻找覆盆子的酸甜,或是在泥墙根下听蟋蟀弹琴、看云雀高飞。那些课本里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葚”的描述,此刻都化作了眼前鲜活的景致,连泥土里都透着童年的自在与欢喜。
穿过几条青石板路,三味书屋的匾额映入眼帘。推开那扇黑油竹门,书房内的陈设一如往昔:正中悬挂着“三味书屋”的匾额,下面是一幅画,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。鲁迅当年用过的书桌摆在角落,“早”字的刻痕虽已淡去,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少年求学的勤勉。仿佛能看见寿镜吾先生端坐案前,手持书卷诵读,而少年鲁迅则在书桌前凝神听讲,偶尔望向窗外,思绪或许早已飘回了不远处的百草园。
老台门的每一处都藏着岁月的密码,德寿堂的楹联、思仁堂的木窗、百草园的草木、三味书屋的书桌,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。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,只有沉淀百年的静谧与厚重。漫步其间,仿佛能与童年的鲁迅、闰土隔空对话——看闰土在百草园的草木间肆意奔跑,银项圈在阳光下闪着微光;听两位少年在石井栏边说着海边拾贝、雪地捕鸟的趣事,那些天真烂漫的向往,跨越百年时光,依旧能勾起人心底最柔软的共鸣。
离开时,夕阳为鲁迅故里镀上一层暖光。回望这片浸润着书香与童趣的土地,德寿堂的庄严、思仁堂的温润、百草园的鲜活、三味书屋的沉静,都化作了最深刻的记忆。它不仅是承载着鲁迅生平的文化地标,更是藏着一代人童年记忆的精神原乡。#绍兴必逛 #鲁迅故里 #课本里的闰土 #鲁迅祖宅,当文字里的场景照进现实,才懂得有些记忆从未褪色,有些感动跨越时空,在老台门的光影里,永远藏着最纯粹的少年岁月。
